
今天看到羅輯思維的人在朋友圈分享了一個截圖,仔細看才能找到亮點:這篇文章說羅振宇做了“錘子手機”…
對于科技圈人士來說,這種張冠李戴讓人哭笑不得。
互聯網上有三個姓羅的網紅:羅振宇、羅永浩和羅玉鳳。相對于鳳姐而言,羅振宇和羅永浩并不是靠出格的言論“出位”,而是靠實力,并且都有一些共同點,比如極佳的口才、極強的自我營銷能力、都不算太瘦、都戴著眼鏡,所以有人分不清此“羅胖”和彼“羅胖”。
如果寫一篇文章來論證自己的觀點,連基本面都沒搞清楚,確實不應該。“為了黑而黑”很low,這篇文章還因為低級錯誤鬧了行業笑話。去看了下“實說新語”這個號,“聚焦電視業的專業媒體平臺”,這個定位不知道羅振宇不應該,在搜索引擎等信息獲取工具如此發達的情況下,基本功都不做,偷懶了。
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?
1、有結論之后傾向于找心理認可的“論據”,哪怕是錯的。
這篇文章是“黑稿”,且是為了黑而黑的稿子——就是首先確定要說某個事情不行,然后去找一堆理由來論證,哪怕理由是瞎掰的,哪怕張冠李戴。偶爾會見到“其實我沒用過這家公司的產品,但是這家公司……”“其實我沒看過這人的文章,但是他的文章……”這類句式,都有類似的問題。
2、對一件事情發表評論之前,沒有充分的事實求證。
寫評論往往會存在“YY”的情況,這是難以避免的。
比如Oculus在有許多人進行評論,有唱好的有唱衰的,但沒多少人真正用過Oculus;再比如關于華為這類明星公司或者馬云這類名人的書,寫的人可能并沒有與被寫的主題正式交流過。“沒吃過豬肉,見過豬跑”的邏輯,成為人們敢于評論的強有力支撐。為什么不先“吃豬肉”呢?吃不到,舍不得花錢,偷懶,理由五花八門。
“羅振宇造錘子手機”這樣的事情,一次又一次證明了自媒體的良莠不齊:去中心化必然導致門檻降低,三教九流蜂擁而至,垃圾內容越來越多,劣幣驅逐良幣成為必然,優酷土豆是、今日頭條是、微信公眾平臺是、微博是,未來,短視頻平臺還是會有這個問題。
“不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情”是UGC平臺的宿命。
比如去年智能硬件火熱,許多人都來點評智能硬件——但評論邏輯是“智能硬件=可穿戴設備”,進而得出錯誤的結論,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。許多自媒體都面臨“廣泛則膚淺”的悖論,我個人也是,話題范圍涉獵甚廣。最近一年有所收斂,比如游戲不寫,金融少寫,就算寫也要做足功夫。
對“陌生行業”、“陌生領域”保持敬畏之心,相信專業人士,知道自己的短板,重視多方信息求證,文章出錯幾率更低。
因此,我一直堅信,去中心化的視頻平臺,不可能替代類似于樂視這樣的PGC平臺,更不可能替代CCTV為代表的超級EGC平臺,因為,它們更專業。之前,我也指出過,UGC做到后面,就會走向PGC,Papi醬融資走PGC模式成必然。
去中心化和中心化各有各的好處。
去中心化門檻更低生態更繁榮,環節變少效率更高;中心化組織化更專業,進而內容質量更有保障。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。基于此,我依然認為,滴滴專車替代不了神州專車,網絡自媒體不能替換掉傳統媒體,網絡房產交易平臺取代不了中介門店…中心化的平臺長期來看,依然具有價值。
上一篇:移動支付已無處不在,但實體卡片或許仍然大有可為 | 下一篇:注意了!黃金價格不用愁,印度大媽已進場 |